「电子护具争议」跆拳道竞技的取与舍

admin 6772次浏览

摘要:在2010年11月的第16届广州亚运会中,初代电子护具被正式应用。 二「传统护具的评分准则」 传统护具的跆拳道比赛中,会有三位副裁判负责判断

在2010年11月的第16届广州亚运会中,初代电子护具被正式应用。

二「传统护具的评分准则」

传统护具的跆拳道比赛中,会有三位副裁判负责判断得分是否成立,若有两位或以上副裁判认可得分,该得分便算成立,即时计算在总分当中。按照现时竞赛规则,应用传统护具时,教练可就上段攻击作出录像申诉,而中段攻击则不可申诉,除非是对方违规后得分。

中段攻击方面,裁判大多是依选手踢击力道所产生的声音大小,或以被攻击方的反应动作,作为给分的依据。因此,有时候选手没踢到有效得分位置,可能只踢中对方手臂护具,裁判却因踢到的声音大就会给分。 因此选手一般会用力重踢,以击出较大声响,亦因力量击出而很难做出连续攻击。

上段攻击方面,则主要以被击中者的反应作为给分依据。在十多年前,会要求「明显有力」击中头部才会给分,但近十年则改为「击中」便可。有时候,即使攻击没有击中,但防守者的闪避动作跟击中的反应相似,对方便会得分。甚至某些国家队会特别针对上段攻击而作出抗击训练,要求选手在被击中头部时,不能有明显反应,以避免失分。

三「电子护具的评分准则」

在电子护具的比赛中,仍然配有至少两名(一般情况为三名)的副裁判,专责判断拳击得分、技术得分(即旋转踢技)及击中面部的得分。其余一切电子护具所覆盖的得分,则全数交由电子系统感应和判断。在最新赛例修订前,教练仍可就面部得分主行申诉。修订后,使用电子护头时,所有头部得分皆由电子护头判定,击中脸部未得分,副审不给分,教练不可如旧制般提出申诉。

整套电子护具系统包含:电子护甲、电子头盔、电子感应脚套、判分手掣和电子软件。

电子护具则以Daedo系统为例。整套电子护具系统包含:电子护甲、电子头盔、电子感应脚套(俗称电子袜)、判分手掣和电子软件。Daedo公司采用的是液压原理,以电子袜打上的力度作为评判标准,因此它对于肘击、肩撞等无法进行感应。 在中段攻击方面,是由脚上电子袜的感应贴片接触到身上的护具后,电脑依据踢击强度、接触面积大小自动给分。比如男子68公斤级的比赛必须有220焦耳以上的压力,即踢击力量需要达到23磅方会认可得分。不同量级要求的踢击力量亦有分别,愈重量级要求更大的踢击力度。

四「传统护具和电子护具的比较」

主观与客观:电子护具尝试最大地撇除评分中的人为主观成分,把评分的职责完全地交给电脑处理。因为打击力度、击中与否都会显示在得分屏上,而且双方都是按照同一准则给分,这能大大地减少关于得分的争议。

打击点:传统护具的打击点的要求较为宽松,只限制在脚踝以下,但电子护具则必须以电子袜的感应器进行打击,变相对选手的打击角度和脚法准绳度的要求有所提高。以下图的里约奥运的电子袜为例,以旋踢踢击中段时,以脚背踢击对方会较容易得分。而踢击时亦要注意到对方的挡格动作,避免击中对方的防守,又或者引诱对方作出反应,然后乘隙攻击。

2016年里约奥运所用的电子袜款式。

力度:这大概是电子护具遭人咎病的其中一个原因。对于很多观众而言,会觉得跆拳道搏击沦为轻触式运动,尤其是头部得分方面。但其实并不尽然,因为电子护具的踢击仍需一定力度。

只是相比起传统护具,电子护具需求的力量或许真的较小,因为过去为追求「响甲」,或对方格挡后都有声响,需要的力量可能较大。但另一方面,电子护具令选手进行更多连续攻击或更灵活的踢击。 尤其对于上段踢击方面,由于只需以感应器碰到对方头部,使踢击速度和脚法的展现将有更大发挥空间。

电子护具中,横踢的切入角度。

五「电子护具对跆拳道的影响」

首先,电子护具是根据运动员击打感应区力度来判分,不经人为判断。所以对运动员连续、快速的击打动作可以更客观、更有效地评定,使运动员的技法应用更加迅速与简便。过去,在裁判评判技术动作是否得分时,有部分的动作因不易判断,故直接判为不得分。电子护具的运用改善比赛中这类情况,电子护具打分的过程经过电子系统判定快捷准确,对感应的技法动作不会出现漏判、错判等现象。 电子护具能最直观、公开地反映竞赛中运动员的计分情况,由此让观众明白比赛的技术表现。

再者,电子护具的运用使运动员比赛得分增多,击头技术成为现今跆拳道比赛制胜的主要技术,变相使攻击方式转趋多元化,并不如以往般整场比赛都只使用横踢,令比赛更具观赏性。在2015年跆拳道电子头盔正式投入跆拳道的国际赛事中,并替代了原有的头部计分裁判后,针对电子护具的跆拳道击头技术又有了新的变化,亦间接推动跆拳道竞技搏击技术发展。

六「现时跆拳中电子计分的不足」

有人会以里约奥运中,庄佳佳踢到南韩对手吴慧丽的头部(有护具位置),而重播画面亦证实踢到,但裁判最后没有给分为例子,质疑电子计分的公平性。其实这不是「误判」,而是竞赛规例所导致的。

按照规例,现场教练「申诉」只能观看「没有电子护具的头部」(也就是面部)有无被攻击,简单来说就是,只要是踢中电子护具,就全依赖电子护具显示得分才算,就算录影中看到踢中护具都不计分。所以踢到了护具但电脑没计算,就算申诉也无助于庄佳佳逆转。而规例是适用于双方的,就比赛而言是公平的,但规例是否合理则另作讨论。

从另一方面看,现时跆拳道电子护具的确还存在很多改善空间。正如刚才所说的奥运例子,就显示出现时跆拳比赛过份倚赖电子计分方法,对于电子护具以外的得分仍然存有一定争议。 尤其是面部打击的分数,是电子护具很难处理的技术问题。

在电子护具比赛中,选手会以中段后旋踢进攻。

另一个问题是,虽然电子袜的感应器分布是按照跆拳道脚法而设定的,但同时会衍生出一些针对电子系统的脚法。以横踢为例,正常最佳的打击角度是脚面以水平切入。但为迁就感觉应器的分布位置,有一些选手会把旋踢更加扭向下,以大于90度的角度进行踢击,将感应器高速擦过对方护甲,让电子系统错判踢击力度。又如中段前勾踢,实际搏击时打击力量很难穿透护甲对对手作出伤害。但在应用电子护具的情况下,这些踢击却能在轻量级的比赛中得分。

七「是电子护具的问题吗?」

在武术界中,有不少人认为自跆拳道应用电子护具起,便不再像一个武术搏击项目。其一,是因为跆拳道比赛的搏技方式更着重快速打击,变相所显示出的力量表现较少。但其实现时的电子护具仍需以力量作为得分关键,并不是一般人以为的「轻触」。基本而言,世跆绝对可以提升得分打击力度,令选手需要更大的力度才能得分。 现时打击力度较细,并不是电子护具的罪过,而只是世跆的选择罢了,这在下文会解释。

其二,是因为电子护具在感应头部打击上,以「触击」作为得分准则,不时出现以感应感碰到头盔便得分的现象,令人觉得跆拳道比赛失去武术性。其实这是受技术所限而导致的。世跆正研发可感应力度的电子头盔,以解决触击的问题。可是,电子头盔技术仍是无法覆盖整个面部,若加上透明面罩则会引申出其他更为复杂的问题。在折衷下,跆拳道变成了现时的模样。

结语:世跆的取向

就电子护具的应用上,无可否认它能使赛事的判分去人性化,一定程度地撇除主观因素,令选手们站在同一评分标准下作赛。可是,碍于现时技术所限,电子护具仍是有改进的空间,例如头部面部踢击方面等。即便电子计分未能完全代替人手判分,但电子护具应该能某程度上协助赛事公平进行。

跆拳道比赛的电子护具较剑击的电子护具更进一步,加入了打击力度的判断功能,令打击不再停留于「击中」或「不击中」的层面上。可是,对于搏击运动而言,打击力度能否充分反映武术技术表现呢?

但究竟怎样才能在发展运动形式同时,避免抽空武术的搏击本质及竞技精神呢?这不是电子护具可处理到的层面,反而应是竞赛规例的制定,或是武术组职的发展取向决定。 以跆拳道为例,并不是电子护具令跆拳道失真了,反而是搏击规例决定了搏击运动的表现方式:世跆希望奥运中的跆拳比赛更快、更好看,同时又更少受伤。

或者,核心问题在于,得分制与击倒制相比,哪一个更适合空手搏击运动;又或者问,哪一种空手搏击运动应使用触击得分,而哪一种又应使用击倒制规则呢?而普通护具的应用又会否令武术搏击失真呢?

最后不得不提,电子护具应用必然引起科技资源竞争问题。 电子护具每套的费用较一般护具高,而新运用的电子头盔又抬高原有的价格。高昂的跆拳道电子护具价格大大增加了跆拳道专业队的训练成本,对发展中国家的竞技跆拳道运动不利。世跆在规定竞赛所用护具时经常更换厂家,致使各国的训练队需频繁地采购新护具并且适应新护具,从而加大了原有训练经费的投入。大概这是所有体育专门化时要面对的问题。

关注我们,只分享干货

实用的、好看的都在这里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

相关文章
友情链接