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:国际乒联为何推行无遮挡发球?它直接导致了刘国梁的退役有一定球龄的人,一定对“遮挡式”发球留有很深刻的印象。遮挡式发球,也造就了
国际乒联为何推行无遮挡发球?它直接导致了刘国梁的退役有一定球龄的人,一定对“遮挡式”发球留有很深刻的印象。遮挡式发球,也造就了一批用脑子打球的高手,他们战绩辉煌。
然而,国际乒联后来却推行无遮挡发球。它的影响是巨大的,甚至直接导致我国著名运动员的退役。
一、真正的无遮挡发球或许并不是你熟悉的那种发球
无遮挡发球,是国际乒联规定的,自2002年9月1日起在国内外正式比赛中实施。
怎么才是真正的无遮挡发球呢?必须做到几个“看清楚”。
首先,接发球员要看清,能看清发球的整个过程。
其次,裁判员或副裁判员要看清楚。
注意,这两个看清是同时要求,而不只是一方看清就行。
发球时,发球员身体的任何部分,包括穿戴或携带的任何物品都不能遮挡接发球员看球的视线;如果是双打,对双打同伴有同样的要求。
而且,在抛球后,发球员的不执拍手臂包括不执拍手,应当立即从球和球网所形成的区域内移开。廓清一个疑惑:
无遮挡发球规则中,并没有明确规定发球时要让接发球员看清球拍。
所以,发球员在发球前可以把球拍合理的隐藏起来,比如,球拍放在身后都没问题。
二、无遮挡发球的推行直接导致刘国梁退役
每个人都知道,乒乓球的前三板至关重要。
在单打比赛中,即使是现在,依靠发球获得先机先手,甚至直接得分已成为共识。
遑论无遮挡发球推行之前了。
此前,发球时的遮挡动作,是作为乒乓球战术中的重要组成部分。
彼时的马琳、刘国正、阎森等人都有一手发球之绝活儿,而以刘国梁为翘楚。
刘国梁的发球和后续抢攻技术,成为对付欧洲选手的大杀器。中国乒乓球的老朋友瓦尔德内尔,就因为接不好刘国梁的发球,吃了很多亏。引用一句搞笑的话“闫森狠,马琳油,最难对付是歪脖刘”。
很多年过去了,小刘变成了刘指导,可是这发球技术,依然犀利。所以可以想见,遮挡式发球更是神出鬼没,让对手无从判断。
往往一分只有一个或两三个回合,就结束了。
在一些国家的不断呼吁和国际乒联的支持下,乒乓球无遮挡发球开始推行,
目的就是弱化发球的威胁性,增加比赛回合,使比赛更具观赏性。
但是,那时中国队运动员比较擅长的就是前三板技术,依赖发球获得得分,这一政策的推行,使得中国队的技术优势大为降低。
最后,刘国梁选择在2002年9月1日来临前,宣布了退役的决定。
当然,实践也证明,面对又一次的针对性变革,中国队作为一个强大的团队,无所畏惧,苦练内功,仍然保持胜利的姿态向前进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