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:当地时间5月4日12时35分左右,日本东京都发生4.1级地震。据报道,茨城县、栃木县、千叶县等多地有震感。 此前,长野县4月18日发生5.1级地震,
当地时间5月4日12时35分左右,日本东京都发生4.1级地震。据报道,茨城县、栃木县、千叶县等多地有震感。
此前,长野县4月18日发生5.1级地震,随后当地连续发生47次余震,很多居民几乎彻夜未眠。长野地震导致日本多地震感强烈,关东地区到近畿地区这一大片区域都观测到不同程度的晃动,包括北陆新干线在内的部分铁路一度暂停运行。日本气象厅提醒,包括该地区在内的内陆浅源地区过去曾发生过大地震,存在发生更大地震的可能性。
去年8月,位于日本东部太平洋南海海槽西端的宫崎县附近海域发生7.1级地震,日本政府发布了“巨大地震提醒”。日本气象厅发布提示信息,首次警告南海海槽发生大地震的可能性增高,呼吁民众提高警惕、做好防备。
根据日本媒体的说法,一旦南海海槽发生大地震,日本太平洋沿岸包括东京在内的关东地区至九州、冲绳一线将遭遇强震和海啸。
日本南海海槽特大地震风险激增
日媒调查:物资无法应对
日本政府3月31日发布的《南海海槽大地震风险评估报告》提到,未来30年内,该区域发生8级以上特大地震的概率从70%提升至80%。这一调整基于近年来地震数据的积累与板块应力监测的结果。
报告指出,南海海沟地震影响范围非常广泛,最大震级或达9级,特点是剧烈摇晃和引发大海啸,预计从与东京毗邻的神奈川县到九州鹿儿岛县的24个县、600个市町村的震度将达到6级以上,而日本中部静冈县到宫崎县的10个县、149个市町村的地震烈度将达7级。
南海海槽地震预估最糟糕的情况是死亡人数将达到29.8万人,并且多达21.5万人将死于海啸。
地震引发的海啸造成被疏散的灾民人数预估有1230万人。根据被当局列入海啸避难措施特别加强地区的14都县、139个市町村的调查,有六成地方的防灾措施及救援物资还不达标,一旦发生大灾害,恐怕无法应付上千万灾民的需求。
日本当局的标准是在救援物资抵达灾区前,各地区的储备必须至少有三天的存粮。根据日经的数据,目前只有30个市町村确保13种主食,可供三天以上食用。
除了粮食,当局也将毯子、婴儿奶粉和液体配方奶粉、婴儿尿布、成人尿布、移动厕所和便携式厕所、卫生纸和卫生用品等一共八项商品列入必备物资中,但目前也只有82个市町村尚未全部备齐。
该调查也指出,由于保质期较短,日本防灾储备品里最紧缺的是婴儿奶粉。
在2011年的311大地震中,避难所内就曾发生过因健康状况恶化而死亡的事件。根据官方的统计,在2万2千多名死者中,有3800人是死于灾后健康问题。甚至是2024年1月发生的能登半岛地震,因灾后死亡的人数也有增无减。
兵库大学防灾学教授坂本真由美表示:重大灾害发生时,物资能否在三天内送达并不确定,这显示单靠官方是不足够的。因此,有必要建立一个足够灵活的体系,例如让企业以及民间组织能在灾害发生后提供帮助。
日经引述消息人士称,日本政府将通过修改《灾害管理基本法》加强日本各地的防灾力度,并要求地方政府公开防灾物资库存,加紧补充物资。
日本至少已有三个县观测到地震先兆现象
南海海槽,是从日本东京西部的静冈县一直延伸到九州岛南端,长近800公里、深约4000米,面积约700平方公里的一大片海域。其位于菲律宾海板块与欧亚板块交汇处,是一条汇聚型板块边界,将东亚活动陆缘构造域与西太平洋构造域分隔开来。
从历史上看,南海海槽地震带约每100—150年发生一次大规模地震,自上世纪40年代以来已进入新的活跃周期,板块俯冲积累的应力接近临界值。南海海槽最近发生的强震是1946年8.0级昭和南海地震和1944年7.9级昭和东海地震。目前距离上一次强震已有大约80年,随着时间推移,人们对下一次强震即将到来的担忧逐渐增加。
地震专家称,日本至少已有三个县观测到地震先兆现象。其中,新舄县长冈市观测到了“地震静稳化”现象——一种大地震常见的前兆。新舄县位于“新舄-神户应变集中带”区域,2004年曾发生6.8级地震,如果再发生地震,甄姬可能高达7.5级至8级。
包括千叶市在内的千叶县西北部地区,自2021年发生5.9地震以来,地震次数持续上升,一旦发生大地震,甄姬或可超过7级,而且属“首都直下型地震”。千叶县邻近东京,而且县内有国际知名的东京迪士尼乐园和鸭川海洋世界等热门景点,又是成田国际机场所在地。而静冈县烧津市和沼津市正出现地下水升温现象,这是地下岩层破裂的警报。
对中国大陆地震活动有何影响?
日本地震主要由太平洋板块与鄂霍茨克板块的俯冲作用引发,而中国大陆地震活动更多受控于印度洋板块挤压欧亚板块,两者地震活动的主导板块机制不同;日本地震的震中通常位于太平洋一侧,距离中国主要地震带较远,难以直接触发中国境内的地震活动。因此可以得出结论:由于地理距离、板块机制差异和能量衰减等因素,日本地震活动对中国地震活动的直接影响非常有限。
去年7月25日,中国建成全球最大地震预警网(含15899个观测站),重点区域(如华北、东南沿海)首报时间平均7秒,全国形成分钟级烈度速报能力。系统已通过多次强震(如2022年泸定6.8级地震)实际检验。同时,与腾讯合作开发的全国微信预警平台陆续上线。该地震预警网在覆盖规模、时效性、稳定性方面均达到世界先进水平。
来源:生态中国网综合齐鲁壹点、新民晚报、日媒报道;图文版权归原作者,本图文不做商用,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。
